科技花开美了云岭富了民 - 科教文卫 - 中华爱心网_爱心满世界
首页 > 科教文卫 > 正文
科技花开美了云岭富了民
时间:2020-10-15 10:00:00  来源: 云南日报

省农科院志智双扶兴产业促脱贫——

科技花开美了云岭富了民

9月下旬,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凤山镇顺南村的茶园绿意葱茏,充满生机。科技助力,“景谷大白茶”美名远扬,撑起了茶农脱贫致富的希望。自5年前云南省农业科学院挂联景谷县帮扶凤山镇顺南村以来,这个“藏在深山人未识”的贫困小山村,茶叶、甘蔗、魔芋、热带水果等特色产业“长大长壮”,山绿、民富、产业兴的美好愿景逐步成为现实。

“作为省级唯一的综合性农业科研机构,省农科院在全省脱贫攻坚中如何担当作为?”扎实调研、深思熟虑之后,省农科院党政领导班子明晰了思路:人才、技术是农科院最大的优势,要切实发挥科技在产业扶贫中的关键作用,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助力贫困地区打造特色产业、支柱产业、富民产业。

“十三五”以来,省农科院每年派出专家1200余人次服务全省贫困地区,积极帮助编制完善产业发展规划,明确发展路径,搭建一批高原特色农产品的市场对接平台,创建科技成果示范基地,良种良法结合年均推广作物品种130个,集成推广120项实用技术,培养5500名产业科技带头人。

不仅仅是挂联点,在高寒山区、乌蒙片区、滇西南边境山区,还有迪庆、怒江等深度贫困地区,常年活跃着省农科院科技人员的身影。“重点围绕云南省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88个贫困县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需求,开展全产业链科技服务。”省农科院副院长张跃彬介绍,全院整合农业产业布局规划、粮经产业、绿色农业发展、农业环境保护、农产品检测、加工深加工与副产物综合利用等方面的人才,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统筹推进科技扶贫和乡村振兴。

扶贫中,省农科院注重扶志和扶智结合,“富脑袋”和“富口袋”并重,精准“把脉”开出科技“处方”,形成多种行之有效的产业扶贫模式,着力发挥科技“产业新引擎”作用并取得实效。在景谷,省农科院和云南茶叶电商协会共同探索的电商科技扶贫新模式“爱心茶园”促使顺南村茶叶毛茶价格翻番,从小山村走向大市场,成为云南省扶贫的典型模式。在高寒山区,科技的注入,让维西食用菌、特色蔬菜、中药材等产业渐成规模,宁蒗“小凉山”苹果香飘四方。在乌蒙片区,会泽“大洋芋”优质高产,“小辣椒”长成大产业。在怒江,“草果+中药材”“草果+羊肚菌”“草果+中蜂”“草果+土鸡”等草果立体复合种养模式实现亩均综合效益增加40%以上,直接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37800人脱贫。在滇西南边境山区,科技引领甘蔗产业提质增效,酿造出“甜蜜事业”。在云南省9个未摘帽县中的镇雄、会泽、广南、宁蒗、泸水、福贡、兰坪7个县(市)和剩余贫困人口超过5000人的昭阳、彝良、巧家、永善、宣威、元阳、丘北、澜沧、屏边等16个县(市、区),省农科院组建16个产业指导员服务团,通过带项目、带技术、带成果进入贫困县、贫困村,为贫困县提供技术服务和培训。针对云南省人口较少民族和“直过民族”聚居区大多处于深度贫困状态的实际,省农科院专家多次实地调研,开展系统集成研究,凝练乡村振兴成功示范模式和典型经验,为人口较少民族和“直过民族”地区的农业科技进步、经济社会发展和乡村繁荣振兴提供参阅样本。

打通科技服务和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省农科院用创新、用行动,切实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成果留在千家万户中,奏响科技支撑产业发展、产业兴旺助农增收的扶贫强音,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贡献了科技力量。(记者 陈云芬)

编辑:  审编:admin

中华爱心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华爱心网” 域名:ChinaLoveNet.Com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华爱心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华爱心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华爱心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电话:400-8059-268 (中益云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