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视频成为互联网底层应用、人均单日使用时长近2小时,疫情让大量的行业云模式成为新风尚,数字创意形态如战疫爱与助农成为脱贫抓手……明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站在下一个5年的起点,文化科技融合将从哪些方面发力?将在哪些领域出现新的融合形态?
10月23日,在南京举行的第三届“文化和科技融合热点和趋势”论坛上,中国人民大学创意产业技术研究院副院长、文化品牌评测技术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宋洋洋发布并解读了《中国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战略研究报告(2020)》,报告从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新形势、新动力、新特点以及下一个5年重点发力的领域切入,系统介绍了我国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新态势。
“对于新时代的文化科技融合,我们有几个判断。这就是数据、算法、网络、装备,这是未来文化科技4个关键节点。”宋洋洋说道。
数据是数字时代核心的产业要素,比如一个眼睛建模就需要830万个多边形来处理。目前许多数据还没有成为文化资产。但是数据成为资产后又催生新的垄断,已引起社会关注。比如在网络上刷屏的外卖小哥被算法支配,不得不违反交通规则,这就是数据从资源到资产过渡到权力之后的结果。
工业时代的流水线特点是专业分工、批量生产,在数字时代算法成为文化产业的新流水线。大规模算法能够实现多元化、智能化生产,实现个性化、精准化的匹配。“算法技术的关键点是需要大量的场景数据进行应用测算,进行不断的迭代更新,并且算法匹配大数据形成新的竞争优势,关系到国家安全。”宋洋洋介绍说。
透明通证、万物互联的未来网络将成为新生产环境。传统文化互联网无法解决可信、评价、反馈等问题,基于区块链、云计算等技术能加速透明通证的流通,未来万物互联、泛在生存的生产环境下,文化产业形态将发生巨变,在任何时间地点都能使用网络进行信息交换。
在装备层面,计算机视觉与人工智能参与下的硬件升级是文化科技融合的一大方向。新一代科技应用将促进文化硬件设备迭代升级,包括VR、裸眼3D,包括投影映射、全息投影的出现,无人机、柔索并联机器人等智能演出装备广泛应用,这都是硬件升级带来的体验效果的升级。
宋洋洋认为,站在下一个5年的起点,展望文化科技发力的重点环节主要有4个方面:第一是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重点是做标准化的采集和关联解构;第二个是媒体融合,包括全媒体的显示、智能生产、传播和内容监测;第三是区块链融入的版权服务,包括确权、交易、保护;第四是在文化安全与文化治理层面,包括主动预警、安全体系、信息监管、社会治理等。(记者 张 晔)
编辑: 审编:admin
中华爱心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华爱心网” 域名:ChinaLoveNet.Com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华爱心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华爱心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华爱心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电话:400-8059-268 (中益云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