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在与时间赛跑 长征七号A火箭复飞的300多个日夜 - 科教文卫 - 中华爱心网_爱心满世界
首页 > 科教文卫 > 正文
每个人都在与时间赛跑 长征七号A火箭复飞的300多个日夜
时间:2021-03-15 09:53:52  来源:光明日报

这个春天不一样的曲线

——长征七号A火箭复飞的300多个日夜

“成了!”海南文昌发射中心的指控大厅沸腾了。2021年3月12日1时51分,长征七号A(简称“长七A”)遥二运载火箭成功发射。面对大屏幕上完美的飞行曲线,掌声经久不息,大家的脸上洋溢着成功的喜悦,而有的人则难掩心中的激动,笑着笑着竟然哭了起来。

失利,猝不及防

2020年3月16日是长七A火箭首飞的日子。

火箭发射前,试验队组织了抢险队,在室外场地随时待命,以应对射前各种突发状况。考虑到指挥调度第一次执行任务,长征七号系列型号办公室副主任田玉蓉有些不放心,盯在抢险队现场。

当看到发动机点火正常后,抢险队的任务结束了,田玉蓉长舒了一口气:“火箭飞得挺好的。”火箭还要飞行一段时间,田玉蓉就与同事一起回指控大厅了。半路上,她的手机响起:“飞行曲线好像有问题!”田玉蓉的心一下子揪了起来,脑中一片空白,抬起腿就往指控大厅跑。

此刻,指控大厅里的人已经聚集在型号负责人周围,表情凝重。

“在点火后的162秒内,火箭的飞行曲线非常完美,无论是飞行的高度还是速度,都与理论值几乎完全符合,怎么突然就出了问题?”“需要尽快拿到所有的遥测数据。”田玉蓉赶紧联系发射场的同事,在深夜一点左右拿到了所有数据。

那一夜,对现场所有人来说,注定是一个紧张而又伤感的不眠之夜。

“我觉得半年的生命都没了。”长七甲火箭副总设计师马忠辉说。从跟产到发射,她将大半年的心血都花在长七甲遥一火箭身上,失利的打击绝对是“沉痛的”。

通过连夜分析,大家发现了一个现象:助推器氧箱发动机入口处压力不足。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它会是“真凶”吗?

“尽快归零就是我的责任”

前方试验队员连夜分析数据,后方的保障团队也通宵达旦地研究。航天一院总体设计部二室、九室和十一室组织了专门团队,采用3个不同的软件背靠背仿真计算。

陈二锋是总体设计部二室仿真组的副组长,火箭发射失利后,他连夜构建整个输送路的流体仿真模型,两天之内就有了初步结论:助推器氧箱出流口发生了空化现象,可能导致泵入口压力降低,不满足发动机工作的下限要求。在此基础上,他继续开展仿真分析,最终定位了故障,并与同事一起通过提出抑制空化现象的改进方案。

当故障问题越来越明朗,逐渐聚焦到动力系统时,动力总体专业的设计师们内心五味杂陈。有的人整晚坐在机房里看数据,并反复问自己:“为什么没有考虑到空化问题?”见此情景,型号负责人劝解道:“这是专业认识的问题,大家都没有认识到这个深层次问题,跟个人没有关系,要正确看待它。”

此时,每个人心里都觉得,“尽快归零就是我的责任”。

光有理论分析哪里够,还要通过试验加以验证。时间紧迫,总体副主任设计师邵业涛与动力总体设计师王铁岩用10天做完了通常要一个月才能完成的缩比试验,对理论分析的结果进行了很好的验证。

虽说结果圆满,试验过程却百般曲折。当时,受疫情影响,很多高校学生没有返校,工厂也停工停产,不具备做试验的条件。邵业涛和王铁岩四处联系,终于在外地找到了能够承接试验的高校。可是,试验系统怎么搭?试验方法如何制定?难题又摆在了面前。两人摸着石头过河,一边做试验一边分析数据,同时不断调整方案。

在那段不分昼夜的归零日子里,研制团队的每个人都在与时间赛跑。

越困难越团结越努力

2020年4月初,在完成故障定位后,型号负责人提出:组织长七A遥二火箭复飞,在2020年年底完成产品准备,让火箭具备出厂条件。

“失利之后,只有尽快完成复飞,才能鼓舞队伍的信心,从失利的影响中走出来,扭转被动的局面。”田玉蓉解释道。

一发火箭从明确到飞行,按照研制流程需要两年左右时间。如今,多一发火箭的齐套,各个单位的生产压力很大。

为了保证进度,各单位集中一切资源保障火箭复飞,归零、生产、试验、总装同步进行。2020年12月30日,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一发箭的出厂评审完成了。“这个团队真的很让人感动,越困难越团结越努力。”田玉蓉感慨道。

“听到复飞的消息后,我们心里都挺高兴的。首飞没成,觉得很遗憾,对成功的渴望也更加迫切。虽然任务艰难,但我们会想办法解决。”控制系统主任设计师孙海峰说。

每个全力以赴的身影都是团队奋斗的缩影。其实,在长七A遥二火箭研制过程中,团队不只准备了一发火箭产品,还进行了28项地面试验和74项技术状态更改。“累、苦、难是这一年来的主要特点,型号队伍每走一步都很不容易,但是大家越战越勇、不屈不挠——为了让国家有一型新的航天运输装备,大家真的是拼了。”长七甲火箭总指挥孟刚说。

如今,又是一年春暖花开时,长七A火箭研制团队终于迎来了期盼已久的成功。加油!“逆风飞翔”的中国航天人!

(本报记者 张蕾 张亚雄 本报通讯员 阎琳琳 董佳莹)

编辑:  审编:admin

中华爱心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华爱心网” 域名:ChinaLoveNet.Com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华爱心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华爱心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华爱心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电话:400-8059-268 (中益云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