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推进乡村振兴的四个着力点 - 乡村振兴 - 中华爱心网_爱心满世界
首页 > 乡村振兴 > 正文
把握推进乡村振兴的四个着力点
时间:2021-12-01 14:35:39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人口发展是关系民族发展的大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指出,要制定人口长期发展战略,增强生育政策包容性,推动生育政策与经济社会政策配套衔接,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在此背景下,如何围绕“三孩政策”建构积极的生育配套支持措施,成为社会学界与人口学界的核心关注。为深入讨论该主题,2021年9月,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妇女/性别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性别与家庭社会学研究室、《社会学研究》编辑部主办的“三孩政策背景下的积极生育配套支持措施研讨会”在京召开。与会学者围绕低生育率下的生育困局、儿童抚育的社会支持及国际家庭政策比较等主题展开了深入探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全局,为顺应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期待而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在2020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笔者认为,要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需把握好四个着力点。

着力提升产业经济

乡村振兴本质上就是要实现乡村现代化发展。因而,乡村振兴的目的是要致力于经济发展,以农业振兴保基础,以产业兴旺促致富。

首先,需强基固本,提振农业。

乡村振兴是应对全球化挑战的压舱石,其首要任务是确保国家的粮食安全。一是要提高种粮农民的积极性,解决好“谁来种”的问题。要充分运用好价格和补贴“两个杠杆”,加大种粮补贴,稳定粮食价格。二是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缓解资源束缚问题。在育种和培植生产的各环节中,强化科技运用,打造农田绿色高产高效。三是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实现传统向现代的跨越,解决效益低的问题。

其次,重点要融合特色,探索产业“闯新路”。

产业兴旺是经济振兴的核心,唯有探索产业发展,提高农民在产业发展中的参与度,才能更好解决农民就业问题,确保农民长期稳定增收。一方面,要明确什么才是特色资源。乡村中具有优势的资源都可作为特色,其价值往往由其生态性、稀缺性、需求度和可开发性决定。地方政府要全面掌握乡村资源分布情况,利用和开发一些能够作为经济效益增长点的特色资源,发展生态旅游业、特色农产品种植业等。另一方面,需借助乡村特色资源,做好区域规划的侧重点和产业发展的规划工作,延长产业链,拓展产业内涵和外延,并加快高新技术的应用与渗透,推动价值链升级,带动上下游产业链共同发展,不断完善利益链。

着力改善乡村生态

把乡村建设得更加生态宜居,就必须要坚持保护和开发并重的原则。

一是乡村建设应留住乡愁。

一方面,乡村建设要注重因地制宜,保护发展村落承载“乡思”。目前的村庄大体有三类:悠久历史文化的“古村落”、原有的“老村落”和近年来在新址新规划建设的“新村落”。在建设中,新村建设重在“建”,老村建设重在“改”,古村建设重在“保”,避免千篇一律。另一方面,制定完善生态农业标签的技术指标,乡村振兴要突出地域特色,运用自然生态以唤醒“乡恋”。现代化建设的目的是满足人民需求,让乡村也拥有像城市中享有的舒适与便利,而非将城市模式简单复制到乡村。要在具体建设中契合自然景观、生产方式、民风民俗等自然特性,让人们能感受到特有的“乡风、乡俗、乡情、乡音、乡味”。

二是乡村美丽要打好生态牌。

良好生态环境是乡村宝贵的资源财富。如何依托现代农业建设打好生态牌,笔者认为要处理好建设中的“加减关系”。一方面,要做好“减法”。受长期传统耕作生产方式的影响,为增产增收,农村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农膜等化学物质,资源环境对乡村农业的约束日益增强。当前,重点要引用科学技术减少化肥农药用量,扭转这种粗放型生产方式,减少农业生态资源的过度利用,探索实行耕地轮作休耕制度,降低草地、水资源等稀缺资源的使用强度。另一方面,要做好“加法”。积极构建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的现代化农业生产结构和种养模式,打开绿色致富惠民之门。以人与自然和谐为价值取向,以循环经济发展理念规范乡村产业发展,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型产业、环保型产业、绿色低碳型产业,建立“一村一品”“一村一韵”的发展格局。

着力发展乡土文化

文化是乡村振兴的根与魂。村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与创建事关村民思想道德和文化素质的提高,也是乡村振兴的最重要的标志。

首先,以“乡”为本,用好乡土“活教材”。

乡村振兴要特别重视在地化知识。现代乡村文化建设要立足乡村实际,让文化更具乡风、乡味、乡情,那就要以“乡”为本,用好乡村文化“活教材”,让乡土中的有形文化留得住,让活态文化传下去。一是将传统工艺的文化元素或工艺方法,结合现代化的设计理念和时代需要进行创新,实现传统工艺、科学技术、智能制造的跨界融合,提高传统工艺新的附加值。二是用好地方特色资源助推文化发展。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要充分挖掘和利用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红色文化资源加强文化建设。在保留乡村原有风貌的基础上,结合当地历史事实建设纪念馆、博物馆、村史馆、乡史馆等乡村文化设施,作为展示和留住民俗文化、历史印记的重要平台和载体。运用这些平台讲好历史故事,发挥乡村历史文化中社会价值观念在乡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其次,立足村民需求,搭建文化活动平台。

文化振兴要基于村民需求,体现乡村特色和乡村风貌,才能使广大村民在积极的文化体验中形成正确的价值导向。政府部门应对村民合理需求加以界定,通过有效引导村民需求来把握时代发展脉络。一方面,发挥村支两委的规范引导作用。有效利用村民大会机会,探寻村民文化活动最真实的需求,积极引导和推动村民需求。另一方面,发挥社会力量的推动发展作用。农村文化活动的兴旺离不开以村民需求为基础的社会资源投入,可通过建设农家书屋、送戏下乡等方式丰富农村文化活动。

着力培养乡土人才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目前,人才短缺或成乡村振兴的最大制约,培养本土人才迫在眉睫。

第一,以用为本,把好乡村“人才观”。

一方面,要树立“有用就是人才”的“大人才观”,深挖乡土人才的“富矿”,注重本土人才开发和最大化使用。农技专家属于人才,经营能人和致富能手同样也是人才,不同领域的人,只要能为乡村发展作出贡献,就都是乡村所需的人才。另一方面,要明确该打造一支什么样的人才队伍。管理者不仅要考虑人才引得进和留得住的问题,还要将“干得好、能出彩”作为中心目标。围绕“引得来”要畅通聚才通道,围绕“留得住”要保障优才环境,围绕“干得好”要健全培养机制,围绕“能出彩”要聚焦服务基层成效。

第二,多措并举,形成“管、引、育、用”人才工作思路。

在盘活乡土人才存量的同时,还要促进人才引流提质增效。一是要紧盯发展所需,坚持党管人才。党管人才可形成上下联动统一管理的格局,强化人才建设沟通交流。二是围绕紧缺类型,根据需求引才。各地要紧密结合乡村振兴发展的需求,统计不同领域的人才需求,通过对照需求引才,逐步壮大实用人才队伍。三是突出务实有效,大力培能育才。因事择人、因才施用,如可从乡村中的致富能手、退休干部等群体中发掘人才,弥补人才总量不足和结构失衡问题,培养一批稳村、富村、兴村的人才。同时,设立人才专项资金,不断加大人才培训力度,提升其能力和素质。四是提升服务水平,关注一线用才,完善人才流动机制。如征集教育、农牧、科技、医疗卫生等领域的项目,组织“专家人才服务基层”“人才下基层”等行动,破解基层现实难题。

编辑:  审编:admin

中华爱心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华爱心网” 域名:ChinaLoveNet.Com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华爱心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华爱心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华爱心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电话:400-8059-268 (中益云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