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公益报 云南省芒市位于中缅边境地区,以傣族、景颇族、德昂族、阿昌族、傈僳族为主,总人口约42.36万人,总面积2987平方千米,其中山区占74%。2020年全市建档立卡贫困户6484户25486人,芒市籍建档立卡贫困户学生5885人,其中学前教育567人,小学阶段1746人,初中阶段1256人,高中阶段939人,大专及以上377人。党的十八大以来,芒市市委、市政府把“扶贫先扶智”放在脱贫攻坚工作首位,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期间先后顺利通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贫困县脱贫摘帽的国检,实现贫困群众“两不愁三保障”,确保义务教育“一个都不能少”。截至今年5月,芒市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87%,小学辍学学生2人,辍学率0.005%;初中辍学学生12人,辍学率0.085%;建档立卡贫困户学生义务段辍学率为0,远低于云南省的辍学率和国家控制线的水平。接受教育,不仅能够提升个人的能力,更能提高贫困人口基本文化素质,改变贫困地区的经济文化与贫困人口的整体面貌。在芒市,“知识改变命运”“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观念已随着“控辍保学”力度加强和教育扶贫成绩的彰显而日益深入人心。
21世纪初期,芒市辍学问题依然没有得到彻底的解决,甚至出现反弹现象。特别是乡村中小学生辍学问题较为突出,乡村中小学生辍学率居高不下。乡村中小学生辍学使得一代又一代农民的教育程度和文化水平低下,成为乡村教育、文化、经济停滞不前及落后的主要原因之一,突出表现在乡村中小学生高辍学率,使农村教育走不出困境,严重制约乡村劳动力队伍素质,严重制约乡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乡村中小学生辍学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也是较为棘手的教育问题。追根溯源,既有来自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因素,也有来自学生自身的因素。前者主要包括:新的“打工潮”的冲击,新的“读书无用论”的影响,新生“电子海洛因”的诱惑,陈旧思想观念的作祟,家庭经济的限制,家长愿望和家庭环境的影响,教材脱离生活实际,教师教育理念落后、教学方法不当,教育评价不科学,校园生活压力重。后者主要包括:学生缺乏远大理想,学习耐力不强,心理素质不好,学习方法不当等。经过科学分析辍学之因和多年实践,发现“控辍保学”的本在校园,“控辍保学”的根在课堂,“控辍保学”的职在家庭,“控辍保学”的责在政府。为此,芒市采取综合措施,形成了以政府为主导、学校和社会积极参与、覆盖学前教育至高中阶段教育的学生保学政策体系和机制,阻止辍学儿童失学,保障“义务教育阶段一个都不能少”。
一、建立联防联控机制,兜住底线责任
保障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是政府的基本责任。我国《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以法的形式确定了“各级人民政府采取各种措施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就学”的责任。芒市组织教育专家解读和持续宣传相关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就学的法律责任和义务,加大力度执行新《义务教育法》。针对当地儿童辍学的主要问题,依据“外出务工”辍学、“重病重残”辍学、“家庭变故”辍学、“管理失控”辍学、“失踪失联”辍学、“留不住”辍学等典型现象,芒市政府牵头组建相应的领导小组,分别由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残联、市妇联、市关工委、市公安局、市教育体育局承担职能范围内主体责任,联合其他部门开展“控辍保学”。用制度压实责任,用机制确保长效。从政府层面,市领导包乡镇、乡镇干部包村、村干部包村民小组、村民小组包户;从教育系统层面,市教体局领导包学校、校领导包年级、班主任包班、科任教师包人。由此,“控辍保学”的“立交桥”将领导责任层级化,将部门联防联控协同化,真正落实政府保障适龄儿童和少年就学的“兜底”责任。
二、加大薄弱学校改造,提供充足学位
为了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平等地享受优质教育资源,芒市教育将投入向贫困乡镇倾斜,让乡村学校硬件设施“硬”起来。市政府与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联合组建专家组,经过实地走访、多类型座谈、对标义务教育办学国标,研制、出台、实施《芒市“十三五”教育规划》,科学合理配置财政经费,全面优化调整学校布局,优先改善乡村中小学学校环境,新建一批贫困山区、建档立卡贫困户聚居地区搬迁点学校,实现乡镇寄宿制学校和乡村小规模学校办学条件达到省定基本办学标准,彻底解决乡村和城郊儿童上学远、入学难的紧迫问题。2014年以来,用于教育事业总金额为494141.99万元,其中芒市财政投入367654.13万元,约占75%;小学科学仪器、中学理化生实验仪器配备达标率均为100%,中小学音体美器材配备达标率为100%。2020年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达到50%;全市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85%,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公办园和普惠性民办园在园幼儿占比)达到80%。近年来,芒市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共计6286户24007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180户4796人,涉及随迁适龄儿童少年共3250人,涉及安置学校51所,按照就近就便入学原则,所有学生全部入学。
三、完善校级管理制度,扎牢防辍学笼子
“控辍保学”的主阵地在学校,学校建立校长第一责任人的制度很关键。芒市乡村中小学全部建立了“控辍保学”工作责任制,推行《芒市义务教育辍学学生一人一策》《芒市“控辍保学”工作台账》,制定和完善学校校领导、班主任及科任老师的“控辍保学”责任。学校领导者和教师签订《“控辍保学”工作责任书》,把“控辍保学”工作落实到班级、落实到教师个人,特别是对于建档立卡户学生采取一名老师挂包三至四个学生,具体负责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及“控辍保学”工作。教学管理过程中,所有学校都建立辍学学生报告制度。每个班级均设有三至四名观察员,班级学生一出现辍学的言论及苗头,观察员立即向班主任汇报,班主任三天内找学生谈话及家访,将辍学的苗头扼杀在萌芽的状态中。当学生经动员后三天不到校上课时,班主任必须上报学校,第二周经学校继续动员无效,学生一周不上学时,以书面形式上报乡镇人民政府和市教体局,报告详细记录流生的姓名、去向、原因、动员情况及家庭状况等,并在相关人员的配合下采取对策。班级组织之外,学校以家长会、家访、民主行风评议等契机,充分利用学校的宣传栏、标语等及村级老人会、乡退教协等多渠道、多方位广泛宣传有关法律法规,增强群众的法律意识,克服急功近利,“读书无用论”思想,营造社会关心义务教育,人人关注中学生辍学现象的社会氛围,形成自觉制止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辍学的良好环境。使定期不定期家访制度活起来,从而让家长明确作为监护人应尽的义务,保证孩子完成九年义务教育。
四、创新教学模式,助力“后进生”学习脱贫
想让“控辍保学”达到效果,贫困地区的教育质量必须跟上来。芒市出台相关教育改革方案和细则,实施“幼升小”“小升初”改革,给城区“大班额”“大校额”瘦身;以课堂教学改革为突破点,实施学区管理改革,共享联盟学区优质资源,提高区域整体教育质量。不同学校教师根据学校、班级、学生的特性,引入教育技术和网络资源,尝试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探索寻求一条能辅助、体现“分层”,可操作性强的课堂模式,正确把握教学要求,使后进生听得懂,消除“学习贫困”重拾信心。芒市民族中学引进教育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通过试点班老师集中培训与一对一单独指导相结合的方式,顺利展开了基于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研究。学校通过“教师指导下的碎片化自主学习”“课堂内外关联”等教学形式的实践应用,逐渐形成了信息化电子课堂的“三环·七步教学法”。第一环是关注课前,教师通过互联网教学资源和教材内容的筛选,做好学材的准备,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做好学情调查和反馈,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第二环是优化课中,分为七个环节(激情导趣引入新课;明确任务指导自学;小组合作交流探究;展示反馈评价自学;学生质疑教师点拨;当堂训练拓展延伸;感悟归纳总结提升);第三环是提升课后,通过拓展练习、数据反馈和推荐学习等方式,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加速“互联网+教学”的常态化。教师在不同教学环节对不同学生提出不同程度的进步要求,尽力使“后进生”受到心理保护,学有所得;中等生受到重视,不断发展;优秀生受到激励,不断攀高。教师确定周测月测的考试内容时,将考试内容分为基础与提高,选答与必答,课内与课外,使绝大多数学生能达及格水平,规避了过去一个标准测试使部分学生丧失学习信心的情况,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获得成功的喜悦。2019年,小学毕业班素质测试全科平均分71.33,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总分平均分332.91、初中升学率88.32%;打造省级德育示范校2个、省级现代教育示范校1个、省级科普示范校2个、省级党建示范校1个。
五、开发校本课程,提高“学困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吸引学生入学的“不二法宝”。为了进一步提高学校吸引力,全市启动校本课程改革,开齐开足文化、体育、艺术等课程,精心打造一校一品或一校多品学校特色品牌文化。学校主动积极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校本活动课程,引导学生多学习课外的知识,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增长见识能力。对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孩子而言,他们可以通过参与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展示个人其他方面的才华,点亮心中的知识火花。诸如,五岔路中学开设的《国学》《球类》《棋类》《艺术类》等15门校本课程,让学生的体育特长、艺术特长等通过篮球比赛、田径运动会、书画展、征文、演讲比赛等展现出来。学生的学习热情高了,兴趣浓了,厌学自然就消除了,进而有效控制了辍学。
六、优化乡村师资配置,增强防辍能力
想要留住学生,教师是关键。滇西连片贫困地区内,乡村地区办教育难处不小。教师们不只要教好学生,还需要守住学生。在早婚、打工等种种挑战面前,“控辍保学”仍然是这里教师们的硬任务。芒市每学年开展乡村教师队伍全员素质提升培养计划,建立农村教师终身教育体系、城乡教师定期交流制度、城区学校与农村学校对口帮扶制度。为了把乡村教育办好,政府按时足额发放乡镇岗位补贴、山坝区津贴、教职工工资及各种政策性补贴,推行农村教师晋升中级、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不受结构比例限制。2014年至2019年年底,培训教师42170人次,送教下乡(对口支援)1186人,招聘教师548人,2020年预计招聘192人。
七、运用国家支援政策,打通借脑发展渠道
想让学生留得住、学得好,特色办学是关键。芒市依托教育部对口支援的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一方面借力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专家团队研制教育规划、设立“控辍保学”等专题研究,破解城乡教育不均衡发展的困境;另一方面,努力联系发达地区的优质名校,利用名校特色项目和优势资源,开展帮扶共建,带动本地中小学特色项目开展,缩小教育差距,提升学校特色化发展和办学品质。近年来,芒市与上海教科院、上海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成都教科院签订结对帮扶协议,该市33所学校与浙江、成都、上海、北京签订结对帮扶协议,实行“点对点”“手拉手”精准帮扶、全程帮扶。在结对帮扶过程中,芒市运用中国教育科学研究全国实验区交流机制,组织校长、教师挂职研修、校园足球培训、名师成长等交流学习培训活动52次,培训人数达2460人次。乡村中小学教师获得外出学习机会,把好的管理方式和教学方法带回来,提高自身教学能力;不少“学困生”首次走出校门参与各项比赛,增强了学习兴趣,更加向往校园生活。
八、扩大就业机会,夯实家庭保学基础
儿童辍学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由经济发展水平低所引发的。当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家长、社会的教育重视程度会不断提高。从家庭角度看,父母生活无忧,将会更加关注儿童的生活技能和学习状态;从学生角度看,有合适的学校上,毕业后有工作,辍学率就会大大降低。以“技能培训与就业”为抓手,芒市主动加速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与缅甸建构技能培训合作框架,加强紧缺专业、特色专业和精品专业、精品课程建设,深化国际交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当地学生和务工农民提供就业机会。为此,芒市倾力打造职业教育中心,发挥技能培养培训的基地功能。芒市职业中学每年吸引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未升入普通高中的进入职业学校接受技能教育,提供建档立卡户“两后生”(即初、高中毕业生未能继续升入大学或中专院校就读的农村贫困家庭中的富余劳动力)培训工作。近年来,芒市积极推进职业教育东西部协作行动计划,鼓励贫困初中毕业生到浙江免费接受职业教育,每年最高可享受16200元资助,目前东西部协作学生351个。到2019年年底,芒市实用技术培训179072人次,劳务输出培训8992人次,推普培训1341人次,打造18个普通话示范村。这样,政府就能架起“控辍保学”、职教练能、就业致富之间的桥梁。一方面,开展好农村实用技术人员培训和国家通用语言培训,提高贫困户致富能力,增长家庭收入,使得整个家庭充满希望。另一方面,利用好东西部协作计划,深化中职学校基础能力建设,为建档立卡贫因户学生提供东部发展地区更多的学习和就业机会,不断实现“上学一人、就业一个、脱贫一家”的目标,提高适龄儿童和青少年获得入校学习的期望,激发其主动入校学习动力。
“控辍保学”旨在落实扶贫先扶志精神,激发当地的内生动力,是阻断代际贫困传递的根本举措。找到符合地方实际的“金钥匙”,需要政府、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行动,营造更好的教育氛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相对贫困将会继续存在,面临新的挑战,我们解决“控辍保学”难题要用“制度猛药”,更要用教师和风细雨的教化,不让新时代任何一个孩子掉队。
(作者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控辍保学”调研组成员 于发友 李晓忠 吴景松)
编辑: 审编:admin
中华爱心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华爱心网” 域名:ChinaLoveNet.Com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华爱心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华爱心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华爱心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电话:400-8059-268 (中益云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