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淀街道小南庄社区,垃圾分类已经成为了这里的“新时尚”。小南庄社区建立了全品类智能柜机分类驿站,用“互联网+”模式助力垃圾分类,居民只需要对着智能柜机中央的屏幕“刷脸”,就能轻轻松松地投放各类生活垃圾,投放完成后还能获得相应的积分奖励。
同样,在香山街道四王府村,一辆垃圾移动分类回收车穿梭于各条街巷。每天早晚两个时段,伴随着“垃圾分类我们一起来”的喇叭声,居民纷纷提着自家的垃圾前来排队投放,大家只需在机器上刷一下“垃圾分类管理卡”,就能在家门口投放厨余垃圾和可回收物,同时完成投放垃圾称重和积分数据的系统录入。
这些垃圾分类创新工作模式的背后,都有一家垃圾分类第三方服务公司的身影。公司的创始人是一位80后青年,他用8年时间踏遍了海淀区100多个小区,并结合各小区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定制”垃圾分类方案,所服务的社区均100%达到考核作业标准,他也荣获了由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员会授予的北京市生活垃圾分类达人称号。他就是梅昌林。
“我希望在垃圾分类这件事上,可以贡献一些青年人的智慧。”2007年,梅昌林从部队退役,之后开始在北京创业,从事环卫保洁,“当时北京要举办2008年奥运会,对环境治理非常重视,我也希望能为北京的环境出一份力。”梅昌林说。几年以来,他公司的环卫保洁工作得到了街道的认可和肯定,2012年,海淀三环小区想做垃圾分类试点工作,首先找到了梅昌林,希望他能担负起这个任务。虽然当时梅昌林对垃圾分类只有初步的认识,但他意识到这是以后城市发展的大趋势,便答应了下来。既然要推广为试点,分类的硬件设施一定不能落后,但当时的市场上,智能回收机比较流行,回收机只能接收可回收垃圾,居民日常生活产生的大量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则“无处安放”。
“智能回收机定位在‘回收’,而我们的智能垃圾分类机需要定位在‘分类’上。”梅昌林告诉北青报记者,那几年,他和公司仅有的几位技术人员时常游走于各个科技博物馆和这些智能回收机的公司之间,“偷学”了不少大数据处理、“刷脸”传感等前沿技术,最终,他们设计的第一台智能垃圾分类机于2018年正式落地。相比以前的智能回收机,智能垃圾分类机多了四类常见的分类桶,居民在投放刷卡时,智能桶站还可自动称重,存储居民投放垃圾的重量并进行储值。
目前,智能垃圾分类站已经建成15个,在海淀区12个小区运营,去年8月,梅昌林带领公司员工研发的“垃分奇”全品类分类平台正式上线运营。该平台运用物联网+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可以在有条件的社区开展垃圾分类工作,能够做到社区垃圾回收的全覆盖、无死角,保证居民和社区产生的所有垃圾都能够在平台进行有效的处理。
智能垃圾分类站的投入使用,获得了小区居民的称赞。然而,梅昌林在一些小区走访时也发现,桶站相对高昂的价格以及较大的体积,让一些资金不够或空间有限的小区望而却步。为此,梅昌林和同事们开了不少会,希望研发出一款小巧、便捷、实惠的机器,“投用智能垃圾桶主要是为了数据统计,其实一台小机器完全可以做到。”
今年上半年,车载式的智能称重系统问世,梅昌林说,这个设备耗电少、携带方便,并且可以存储几百个品类的垃圾数据,非常方便。这种小机器目前已应用到海淀区的香山街道。
“其实做垃圾分类工作利润不高、工序比较繁琐,人力物力投入还大。”梅昌林说,但之所以坚持到现在,就是因为每当他帮助一个小区“定制”出一套垃圾分类解决方案,并引领了小区居民垃圾分类新习惯时,心里那种满足感和获得感是其他任何事都不能比的,“能在垃圾分类这件‘关键小事’上出一份力,还是很自豪的。”
编辑: 审编:admin
中华爱心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华爱心网” 域名:ChinaLoveNet.Com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华爱心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华爱心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华爱心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电话:400-8059-268 (中益云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