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医疗救助当有更新更大作为
——全国两会代表委员及专家学者共议“慈善医疗救助的统筹与联合”话题
慈善公益报(本报记者 李济慈 整理报道)经过多年不懈努力奋斗,我国业已实现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2000多万贫困患者得到分类救治。在国家基本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制度综合保障与梯次减负的大格局下,贫困人口的住院治疗总体报销水平达到80%。与此同时,部分省市也在积极探索三重保障制度之外的再次救助帮扶机制,尝试推动社会医疗救助与政府医疗救助的衔接工作。据不完全统计,2016至2018年间,230余家社会组织和红十字会等机构累计开展了500余个慈善医疗救助项目,累计投入近748亿元,受益人数达到742.5万人次。各地红十字会、慈善会、基金会以及其他社会组织也在充分发挥优势,积极开展多样化的慈善医疗救助项目,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救助模式。
然而,当绝对贫困消除之后,相对贫困问题依然会长期存在。大病治疗费用普遍较高、极重病患者家庭发生灾难性医疗支出风险等情况尤为突出。实际报销比例低、外购药等其他不能报销的费用负担重;多数大病患者家庭病后无收入、直接非医疗支出负担较重;一些患者家庭因病产生高额债务、生活陷入困境等问题,使得政府医疗救助与慈善医疗救助尚有许多更深入、更细致的工作要做。
“十四五”期间,慈善医疗救助如何与政府医疗保障体系进行有效对接,建立防止因病致贫返贫的长效机制,成为社会的关注重点。两会代表委员及各界专家学者纷纷倡议,健全政府医疗救助与慈善医疗救助的对接机制,促进慈善资源与救助需求的有效对接;建立慈善大病医疗救助信息平台,与医保部门和医院、临时救助部门实现信息共享,充分发挥慈善组织与社会互助平台的应急救助功能,已经成为现实所需与社会共识。
为了更好地促进慈善医疗救助资源的统筹与联合,近日,由北京同心圆慈善基金会、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凤凰网健康频道联合主办的“慈善医疗救助的统筹与联合”全国两会代表委员及专家学者座谈会在京举行。全国人大代表赵皖平、朱列玉、方燕,全国政协委员白岩松、方来英、凌锋等参会发言。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理事长戚学森、中国红十字基金会秘书长贝晓超、深圳恒晖公益基金会理事长陈行甲、北京新阳光慈善基金会秘书长刘正琛、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急诊科主任医师朱继红、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院长王振耀等近30位来自政府部门、慈善组织、医疗机构、研究机构的代表参加座谈,与全国两会代表委员进行深入交流,分享经验,共享智慧。
本报特别撷取与会嘉宾观点建议,呈现于此,以飨读者。
编辑: 审编:admin
中华爱心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华爱心网” 域名:ChinaLoveNet.Com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华爱心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华爱心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华爱心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电话:400-8059-268 (中益云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