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顶帐篷”起家: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追忆“邱小姐”出嫁 - 益点快讯 - 中华爱心网_爱心满世界
首页 > 益点快讯 > 正文
“三顶帐篷”起家: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追忆“邱小姐”出嫁
时间:2021-05-21 09:30:30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三顶帐篷”起家: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追忆“邱小姐”出嫁

图为“红色故事会”现场。 张添福 摄

中新网青海海北5月20日电 题:“三顶帐篷”起家: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追忆“邱小姐”出嫁

中新网记者张添福

眼下的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西海镇,绿意渐浓,但远处山巅仍被白雪覆盖,这里仍处一年长达九个月的供暖期。

西海镇气候恶劣,其前身系原国营二二一厂,炮轰试验场、上星站等遗迹,无言诉说这座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半个世纪前鲜为人知的秘密。

20日,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指导的“追寻—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红色故事会’”走进海北州。

图为讲述王淦昌、于敏信仰的力量。 张添福 摄

图为讲述王淦昌、于敏信仰的力量。 张添福 摄

微党课、音画诗、话剧、朗诵——“红色故事会”通过扮演的女大学生乔静及二二一厂退休职工老杨、老陈的串场,为观众揭开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氢弹绝密研制历程,以及钱学森、郭永怀、邓稼先、王淦昌、于敏等“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们的事迹。

“我们是替老伙伴们来看看我们这些二二一厂人牵挂了半辈子的老家的。”老陈对乔静说。

乔静略显惊讶,难不成两位退休职工是孕育了“两弹一星”的二二一厂人?

老陈说,“当年,这里可是一片水草丰美的牧场。1958年秋天,因为国家建设需要,金银滩草原1000多户牧民赶着15万多头(只)牛羊,没有提任何条件,仅用了十天就搬迁离开了。”

图为讲述郭永怀的事迹。 张添福 摄

图为讲述郭永怀的事迹。 张添福 摄

“靠‘三顶帐篷’起家,面对天寒地冻,这些火热的战斗岁月、光辉的历史足印,我们应该永远铭记。”乔静感慨。

老杨说:“当时,我大学毕业,从舒适的环渤海之坊来到高寒的西北草原。一到这,只记得寒风夹杂着砂石打得我的脸生疼,看着发给我们的防寒‘四大件’——棉帽、棉猴、大头鞋和牛毛毡,看着只能装进箱子里的花裙子,心里还是有一些酸楚。”

彼时,建设物资难以供应,人们日常生活也难以保障,当时的伙食标准被称为“2611”。

“‘2611’就是每人每月26斤粮、每天1钱油、1角钱的干菜汤。”老杨苦笑。

老陈介绍,当时第一颗原子弹运往罗布泊时,制定了一整套密语,管原子弹叫“邱小姐”、装配叫“穿衣”、插雷管叫“梳辫子”、原子弹送到塔顶叫“住上房”。

“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在二二一厂完成组装,运往罗布泊,就是等到‘邱小姐’出嫁了。”老陈补充道。

老陈说,“当时许多才华横溢、誉满全球的科学家,如钱学森、郭永怀、邓稼先等,都是放弃国外非常优越的科研条件,义无反顾回到祖国。还有许多科技工作者,甘当无名英雄,默默奉献,一干就是几十年,有的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图为讲述邓稼先(左)许身国威壮山河。 张添福 摄

图为讲述邓稼先(左)许身国威壮山河。 张添福 摄

钱学森《夜空中最亮的星》,郭永怀《坚挺的胸膛》,邓稼先《许身国威壮山河》,王淦昌、于敏《信仰的力量》……山东省委党校副教授赵洪祥说,23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大多有海外留学经历,他们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推进国家科技自主创新,必须超期谋划,握有一招鲜,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

中共青海省委组织部副部长朱治国说,“红色故事会”共同追忆那段艰苦奋斗、激情燃烧的岁月,领略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旧址的辉煌过去,感悟“两弹一星”精神的永恒魅力和时代价值,激励大家坚守初心、担当使命、接续奋斗。

2020年7月,二二一厂退休职工倪景明向海北州捐赠《金属材料及热处理》等书籍及绘图板、卷尺等工具。他寄语,“专家高工大工匠,科技成果达四方。今朝捐书原子城,‘两弹精神’永芬芳。”(完)

编辑:  审编:admin

中华爱心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华爱心网” 域名:ChinaLoveNet.Com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华爱心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华爱心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华爱心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电话:400-8059-268 (中益云融媒体中心)